百年壽詩
 
 
恭祝天上聖母聖誕千秋 民國百年敬蕃薯寮媽祝壽詩文集

◎摘 要
  文風鼎盛英才聚,正氣臨門毓秀集,這首曾出自文正國小網站的對聯,道盡蕃薯厝是個文風鼎盛學習風氣良好的地方,蕃薯厝文風鼎盛若以清朝為始應以洪近其先生高中舉人為首,本次要非常感謝南華大學文學系葉美玲老師關於水林地區文學發展研究碩士論文的貢獻,讓筆者得以添補許多文獻外,也可以將手邊原有資料但一直沒有找到相關線索終於可以獲得明朗,本詩文集主要以在蕃薯厝成長或曾有在此地區活動相關的文人做概述的介紹,欲做更詳細了解或欲知其他水林鄉更多詩人的介紹,本文非常推薦大家拜讀葉美玲老師著《水林地區文學發展研究》碩士論文裡頭有詳細的介紹。本文依續介紹以下詩人:王命發、王海邊、黃篆、王慶雲、周讀、洪天賜、洪丁壬。欣逢民國百年,聖母誕辰季,本文十分榮幸邀請詩人王命發先生,撰寫三首七言律詩,敬頌蕃薯寮媽祝壽詩文為本文介紹增添許多風采。

敬頌蕃薯寮媽詩文集之元宵節三日遶境誌盛

蕃薯寮媽元宵三天遶境誌盛(七言律詩一)詩人王命發 作
二更煙火五更花,鑼鼓絃歌震邇遐。
三日元宵連遶境,萬人空巷樂忘家。
隨香接駕神前禱,祈福消災轎底爬。
一角觚稜覃四海,順天媽祖德無涯。
註:此詩觚稜是指廟簷一角觚稜意指蕃薯厝順天宮媽祖廟。


蕃薯寮媽元宵三天遶境誌盛(七言律詩二)詩人王命發 作
又到元宵薦果蘋,炮聲鼓樂響雲津。
恩波浩蕩民參拜,媽祖靈威駕出巡。
一路隨香沾聖澤,三天遶境靖邪塵。
城開不夜蕃薯厝,戶戶笙歌頌海神。
註:薦果蘋意指信眾敬拜蕃薯厝媽祖的祭品,如鮮花、素果、紅龜等祭祀物品的一種代稱。


蕃薯寮媽元宵三天遶境誌盛(七言絕句一)詩人王命發 作
萬家燈火十分虔,徹夜追隨聖母邊。
元宵巡狩連三日,慶典伊誰勝順天。


敬頌蕃薯寮媽聖誕千秋(七言律詩)詩人王命發作
順天宮闕禮三巡,聖誕恭逢謁海神。
萬眾嵩呼傳梓里,千秋奉祀慶桃春。
慈恩永澤蕃薯厝,后廟長庥積善人。
祝嘏年年開盛典,一回瞻仰一回親。
註:慶桃春指農曆三月媽祖誕辰月,順天宮來自各地的友廟進香團為媽祖祝壽。

  後記:古人流傳一句俗諺:「蕃薯不驚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傳。」傳送著廣大蕃薯囝在蕃薯寮媽保佑之下的奮鬥與傳承精神。每年元宵節三日蕃薯寮媽出巡慶典煙火璀璨不夜城通宵到天亮,蕃薯厝雖是一個古村庄,但就遶境面積與時間來算,煙火施放密度、壯觀度與時間長度,可堪稱素執全國民俗文化慶典之牛耳,在一般都市或鄉村的村里活動中也可說非常罕見,每年固定的元宵節三日出巡遶境時間已經代代相傳數百年以上,不曾因為有人為介入因素而改變這慶典活動的時間是其特色也是當地人感到驕傲或光榮的地方,因為要維持先祖流傳下來的習俗,代代相傳,這在現今科技工業發展為首的台灣社會,這並非如此容易。此外,因為信眾排出的鞭炮煙火陣容之大,常常必須用瓦斯噴燈或殺蟲劑點燃鞭炮煙火,這也是在蕃薯厝元宵迎媽祖盛會才看得到僅有特色之一,每年吸引各地無數人士一同共襄盛舉朝聖,也吸引許多旅外鄉親返鄉參與盛會,為雲林縣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元宵節慶典之一,此篇文章為(民國百年蕃薯寮媽祝壽詩文集)之續增內容,有感於除媒體及報章雜誌報導曾有介紹過蕃薯寮媽出巡元宵節三日遶境活動之外,有關順天宮媽祖遶境的相關經典描述文章甚少,為能有一個具有代表性且能流傳已久的經典文章,為整個蕃薯厝媽祖遶境活動寫下一個歷史記錄,透過優美詩詞來流傳,有幸再度邀請蕃薯厝出身的詩人王命發先生,再為蕃薯寮媽元宵節的百年傳承的盛大文化慶典進行創作,透過詩詞來描述蕃薯寮媽元宵三日遶境慶典活動記錄與讚頌媽祖,也希望這百年以上歷史的遶境活動能愈來愈熱鬧、規模愈來愈盛大,代代相傳。有關詩文作者相關介紹,及其他相關詩文。敬請參閱之前恭祝天上聖母聖誕千秋民國百年敬蕃薯寮媽祝壽詩文集之文章介紹。
謹誌

蕃薯囝聯誼團文史紀錄—吳仰哲彙編。2012年元旦。


◎一、 書記詩人—王命發(1945)
  王命發先生,於西元1945年出生於水林鄉蕃薯厝庄。文正國小畢業後,進入李西端的求得軒學習漢文,雖然只有一年的時間,卻紮下古文的基礎,早期年輕時期生活困苦,於民國68年經過一番苦讀考取書記官後,至台中地方法院擔任書記官。之後通過高等檢定及格,往檢察官之路邁進,接著轉任南投縣地方法院地檢署擔任文書科長,生活漸至改善穩定,業經同事胡順隆、胡順卿兄弟的薰染、指導,對詩學產生興趣。閒暇之餘,鑽研韻學。因為「求得軒」的古文基礎,對韻學的平庂了然於胸。二年之後,擔任聯吟會的詞宗,並與胡順隆、胡順卿兩兄弟皆擔任過中國詩人文化會理事長(原名稱:中國詩經研究會成立於民國54年西元1965年8月8日於2003年更名為中國詩人文化會),王命發參加各地的聯吟會及徵詩活動,得到許多獎項,如民國93年參加臺中市第七屆大墩文學獎,以《民俗公園記遊》六首詩榮獲「傳統詩」類佳作。

  於2009年受邀參與南鯤鯓代天府舉辦的,鯤鯓王平安鹽祭的「98己丑年鯤瀛全國詩人聯吟大會」,被聘為詞宗,擔任評審,曾任中國詩人文化會的理事長,詩作除了在台灣的相關詩報刊載外,還在大陸及香港等地刊出其作品,如大陸出版的《新四君子詩畫選》。並曾受邀至歐洲匈牙利參加世界詩人聯吟大會。現則在台中市「常青詩社」傳授傳統詩學,過著恬淡的生活。創作詩詞達上千首,除比賽或受邀稿被刊登得見其作品外,其餘作品多為手稿,親朋好友曾希望整理其詩作出版;惟王命發先生認為現代人對古典詩興趣不濃,迄今尚無出版計畫,話雖如此,王命發先生仍為近年詩壇上少數幾個較為活躍的人物。

  王命發先生作品,詩詞架構十分嚴謹,講究平仄、韻腳且擅長寫詠物詩,例如《竹》為民國80年第一次參加詩徵選的入選作品,將竹的氣節精神及偏愛菊花,與,甘願捨去自己化為籬笆來護花,表達竹對菊花的不離不棄的情感。全詩雖詠竹,通,該首詩通篇不著「竹」,卻運用「比」、「興」的手法,表現竹子特有的神韻並以擬人的寫作技巧,表現竹子捨身取義的高貴情操。

(竹)王命發1991年創作
頂天立地逸英姿
抱節成林志不移。
孰料多情偏愛菊
捨身甘願作東籬。

  欣逢民國百年天上聖母誕辰前夕,值得紀念的日子,王命發先生也創作了三首七言律詩敬頌蕃薯寮媽,先生巧妙的將蕃薯寮媽發生的歷史典故楬櫫在這三首七言律詩中表達出來,大家對聖母的崇仰。

【敬頌蕃薯寮媽(一)】王命發 手稿 於辛卯年2011年桐月作
蕃薯厝奉順天宮,源溯湄洲憶月翁。
草廟安爐興四境,香柴治疫驗無窮。
重雕大媽神尤顯,遷建祇園世更崇。
三百餘年恩澤廣,于今孰記牧牛童。
本詩的尾聯末句牧牛童,呼應首句的憶月翁,係指洪月早期曾係牧牛童,因緣際會關係,媽祖跟隨過來台灣。


【敬頌蕃薯寮媽(二)】王命發 手稿 於辛卯年2011年桐月作
話到蕃薯興轉濃,順天宮闕地藏龍。
草寮顯赫千秋頌,聖母恩威四海恭。
神木有靈瘟盡癒,扶桑悖道眾安從。
蔗園落難今回首,聞者無人不動容。
詩中的扶桑係指日本人,侵臺期間皇民化運動的過程,蔗園落難則係因日本人推行皇民化運動,鎮殿大媽於蔗園落難之神蹟。


【敬頌蕃薯寮媽(三)】王命發 手稿 於辛卯年2011年桐月作
自古蕃薯種福田,湄洲聖母喜東遷。
神柴覓主傳奇蹟,媽祖安香渡善緣。
廟設黌宮蛟鳳起,恩覃黎庶邇遐虔。
順天寶闕三台仰,物阜民康萬萬年。
詩中聖母喜東遷,係指聖母歡喜從大陸東遷來台灣,神柴覓主傳奇蹟,係指雕刻鎮殿大媽前的神蹟故事。廟設黌宮係指順天宮早期日據至光復生活困苦期間,順天宮兩側設學堂,供村民得以學習識字,播下日後文風鼎盛的種子。


另外本文亦非常喜愛王命發先生於醒覺文教基金會古典詩徵選入選佳作的(度人先度己),這首詩非常有曉諭世人不論貧富、聰明或愚昧都應積善且時時先反省自己,暴戾之氣必將化解,社會得以祥和。

王命發 【度人先度己】2008年創作
明心見性志修真,方寸無邪澤及鄰。
積善非關愚與智,為貪豈繫富和貧。
才高莫忘應端己,位劣何妨更奮身。
凡事若能先反省,終將自度度他人。


◎二、大川傳人—王海邊
  為蕃薯厝順天宮撰寫對聯並曾在蕃薯厝設帳授徒的洪大川先生,有關其生平事蹟及作品介紹已於先前介紹過(敬請參閱蕃薯厝順天宮網站—匠師風采的介紹),根據葉美玲老師於《水林地區文學研究》論文中,提及洪大川於蕃薯厝設帳授徒之後,傳其門生王海邊接續其志,繼續在當地執教,而本文曾問蕃薯厝當地耆老,亦有不少人曾知其人,然本文會介紹王海邊先生,係曾在順天宮早期曾未發表的12塊銅版中看見其詩作,而本文判斷該12塊銅版未被順天宮揭示發表,乃因裡頭記載了許多聖母顯聖事蹟,然而該事蹟多有懲罰惡人,由於有明確指名道姓,顧及其後代觀感便不發表,另一方面該銅版記載僅從鎮殿大媽開光後開始記載,卻未介紹蕃薯寮媽開基大媽由來及洪月翁來臺原因經過,史料記載有所欠備因此最後該銅版未被公開呈現,但順天宮仍保存收藏這十二塊銅版,在順天宮網站古蹟文物部分並有拍照收藏,而本文基於介紹詩人,理應將蕃薯厝清末民初的一些詩人作品給予呈現,讓後人知道有其這麼一段故事。

  王海邊,字永德,本文目前資料只知道其係洪大川的門生,從12塊銅版記載亦有當時擔任第二、三、四屆省議員斗六鎮林牛港參譯(出生於民國前12年),推測王海邊先生亦熟識不少達官顯貴人物,以下將王海邊先生撰寫的四首敬頌給順天宮天上聖母的七言絕句,距今已超過半個世紀,公開分享。附帶說明:於第三首詩由於銅版生鏽有些字已經影響判讀,因此第三首詩有一兩個字可能有所誤差。

敬順天宮天上聖母(一)王海邊 敬題
天道三光照番珠
上蒼欽賜美名慈
聖德無疆由湄宇
母儀昭彰千古扶。

敬順天宮天上聖母(二)王海邊 敬題
開元滿清戊寅年
草廟嘉慶貳貳然
石爐戊子史可考
肆拾參載庚申遷。

敬順天宮天上聖母(三)王海邊 敬題
咸豐庚申匾誕生
英靈赫濯四字明
數經貳次遷改建
乙巳壹百有六齡

敬順天宮天上聖母(四)王海邊 敬題
聖母護境古今欽
吳劉二王感眾心
解患戰禍拾參載
海埔寮許人知吟


◎三、 水林御史─黃篆(1901─1973年)
  黃篆,字瘦峰,又字天篆。西元1901年生,為水林鄉頂蔦松蔦松村人,母王氏草,非常重視黃篆的教育,讓他進入正式私塾學習,師事李冠三,研讀經書及漢詩的寫作。因黃篆聰穎好學,備受李冠三關愛,黃篆晚年對李氏教導猶懷念不已。當時日本統治期間,人民生活相當困苦,許多文人皆為苦學而成。黃篆先生除了師事李冠三之外,也至李西端「求得軒」書齋學習漢文。十六歲時,漢文的學習已有良好的成績。

  黃篆成年後,日本政府在在1919年頒佈台灣教育令,禁止設書院,但取締居家式私塾似不嚴厲,黃篆得以四處設帳,但仍要提防日本政府的搜查。先後在水林庄的尖山、蕃薯厝、蔦松為塾師,甚至到口湖、北港設帳,延續漢學於不墜。曾擔任過保甲書記、部落書記,也曾經至嘉義學做木材生意。從黃篆詩作〈旅次感作〉46,可看出其生活的窘迫,青燈孤館的生涯,落魄不堪。

  西元1933年,黃篆與邱水謨、曾仁杰等人在北港創立鄉勵吟社,黃篆在鄉勵七子中較為年長,人生閱歷較深。1934年,鄉勵吟社詞友邱水謨新婚,黃篆在蕃薯厝設帳,故以蕃薯厝瘦峰軒的名義辦理徵詩,題目為「鬥雞」,全省各地都有寄稿,擇優錄取15名,給予獎勵,入選者刊在《詩報》76期1934年3月1日。先生與鄉勵吟社的詩友經常相互吟詠唱和,最常如有邱水謨、洪天賜、曾人傑等人亦與洪大川先生經常交流。台灣光復後,鄉勵吟社遷至口湖鄉湖口村李西端的「求得軒」書齋,繼續擊缽不輟。

  公元1953年,當選第二屆水林鄉鄉長,並連任一次。黃篆在鄉長任內,忙於鄉政的推展,詩作甚少。詩人積極修繕和興築國校教室、修橋鋪路,用人唯才。公正處理爭論事務,親近窮困的民眾,清廉從事公務,深受民眾愛戴。在任內,因為行事公正不阿,有水林御史的美名,黃篆是水林傳統詩學的領袖,提拔後學,不遺餘力。當時在蕃薯厝設帳,常以蕃薯厝瘦峰軒的名義辦理徵詩,全省各地都有寄稿,當時加入的水林社員年輕少壯、對詩學興趣濃厚,一時之間缽聲悠揚,為水林帶來詩的文化,晚年曾於蔦松景陽宮設帳授徒,對於傳統文化傳播,常耿耿於懷不能自己。黃篆作品大都發表於《三六九風月報》、《詩報》、《詩文之友》、《中華詩苑》、《雲林文獻》。2006年南華大學鄭定國教授以黃篆原稿,編輯《草堂詩鈔》一書,收錄黃篆詩作約有一千首左右,包括律詩四百五十七首,絕句三百八十七首,古詩歌行三首,對聯、詩鐘十七首,文章、書信各一篇及弔文二篇。在此僅以顏思齊開發水林等古笨港區域,挑選有地緣相關一首詩為介紹 。

黃篆〈笨港懷古〉《詩文之友》28卷1期1968年5月1日
騷壇韻事舊留題
倒影諸峰醮笨溪
賜爵不忘王得祿
墾荒猶憶顏思齊

接天樓閣春三月,匝地農田雨一犂。今日汾津橋上過,鵑聲似向義民啼。


◎四、民初詩人─王慶雲約民國元年出生
  王慶雲先生,水林鄉蕃薯厝人(出生年月待考究)。為鄉勵吟社創社初期(1933∼1935)的創社社員之一,在加入鄉勵吟社前已有漢學基礎。1933年6月1日,王慶雲〈留別周讀窗兄〉的詩作,被刊在《詩報》60期的期刊;詩作(鬥雞),則被刊在《台南新報》11535期的期刊上(1934年2月19日),而本文詢問當地八十多歲以上耆老,提及王慶雲先生,言曰先生早期在水林地區即非常出名,而家境亦是蕃薯厝當時數一數二較為康富的,在當時為當地活躍的頭人之一。以下摘述三則其詩作

王慶雲 鬥雞 《台南新報》11535期1934年2月19日
生成好勇性剛強。引頸啼聲志遠揚。
臨敵那驚頭盡禿。示威偏覺氣頻頻 。
怒張錦翅何輕鬥。血染花冠亦重傷。
聞說人家逢此兆。定然有客到廳堂。

  王慶雲的詩作大都刊載在《詩報》、《台南新報》上,大都是鄉勵吟社的課題,詩作的發表從1933∼1943年,光復後就沒有詩作發表在刊物上,可能因為其他事故,停止創作。詩作中以詠物為主,然其〈哭李冠三夫子〉亦是至情至性之作,鄉勵吟社創社時,延聘林維朝、李冠三、李西端三位前輩為顧問,李冠三曾居住過水燦林,是黃篆的老師,王慶雲也曾受李冠三指導,。李冠三春風化雨多年,熟讀詩書,漢學基礎深厚,擔任詩會的詞宗,許多人沐恩其門下 。

王慶雲〈哭李冠三夫子〉《詩報》158號1937年8月1日
靈山後會尚茫茫。人世長辭劇可傷。
身後文章誰繼志。生前著作總難忘。
半樓殘籍塵飛滿。三徑寒花色不光。
舊事回思惟淚落。那堪結局此淒凉。

王慶雲〈留別周讀窗兄〉《詩報》 60期:15頁1933年6月1日
同學交遊己數秋。芸窗聚首別時愁。
相辭論舊双隨淚。何日共君重再遊。
邂逅相逢轉瞬間,別時容易見時難。
多情最是羅山月,照盡離人到夜闌。

  周讀與王慶雲皆是雲林縣水林鄉蕃薯厝人,兩人為同窗同學,業經周讀遷居嘉義,王慶雲不捨之情,意於言表乃撰寫該詩,尤其尾聯用「羅山月」、「夜闌」,喻景於情,以「多情」來反襯「離人」之的別情,更指出兩人因分別引起的愁悵及兩人深厚的友誼交情。


◎五、旅嘉詩人─周讀
  周讀先生又名周玉亭,字讀仙,雲林縣水林鄉蕃薯厝人,出生約於民國初年左右,詳細則尚待考究,約於民國20多年搬遷至嘉義,而根據本文手邊資料及順天宮12塊銅版所記載,並參照嘉義市順天宮媽祖廟相關線索,約在民國20多年嘉義阿里山林木業發達,當時蕃薯厝庄有多人至嘉義市經商從事木材貿易,根據現今嘉義市火車站附近,便有許多周氏與洪氏從蕃薯厝搬遷至嘉義定居,從當地耆老及相關嘉義市政府網站介紹資料得知,而嘉義市火車站旁的順天宮媽祖廟亦為蕃薯厝順天宮媽祖廟的分靈姐妹廟,主奉祀為蕃薯厝順天宮的三媽及吳劉二王爺,有關嘉義順天宮媽祖廟相關介紹,容爾後再補充分享。周讀參加鄉勵吟社,遷至嘉義後參加參與麗澤吟社的活動,並曾和李丁紅先生參加聯吟會的活動。周讀在西元1934年在加入鄉勵吟社不久,參與擊鉢活動的課題〈竹〉,榮獲第一名,邱水謨第二名;周讀〈商鞅〉,榮獲第四名,可見其詩學的功力,其作品多發表於《詩報》。

周讀〈竹〉《詩報》88號1934年9月1日
瀟洒扶疏影,靑清欲接天。
無系搖曳韻,疑是奏笙絃。
尾聯「無系搖曳韻,疑是奏笙絃」,形容竹子不受束縛,自由自在,迎風搖曳的婆娑聲,好像是笙絃彈奏出美妙的音符,顯現出竹子清新脫俗的氣質。

周讀〈商鞅〉《詩報》112號1935年 9月1日
治秦已過十餘年,變法民間廢井田。
苛政誅求魴尾赤,天資苛薄史猶傳。
所謂「魴尾赤」係引用:《詩•周南•汝墳》:「魴魚赬尾,王室如燬。」毛傳:「赬,赤也;魚勞則尾赤。」朱熹集傳:「魴尾本白而今赤,則勞甚矣。」

周讀〈曾人傑詞兄招飲席上賦此以贈〉《詩報》89號1934年9月15日
笨港相逢倍有情,一番世事話心傾。
幾杯濁酒開懷飲,揮塵敲詩細品評。
愧我前途同阮籍,羨君壯志繼班生。
于今已是雷陳感,詞友知交屬雅成。

  周讀先生與同是鄉勵吟社的曾人傑為好友,兩人經常互相切磋詩藝,張顯詩友之間長年交流的情誼。詩中指出的阮籍係魏晉時期的詩人,為「竹林七賢」之一。而尾聯「于今已是雷陳感,詞友知交屬雅成」,引用《後漢書》卷81獨行傳-陳重傳、雷義傳的典故。東漢陳重和雷義二人友好,遇有為官良機,皆禮讓對方,鄉里傳誦為:「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從這幾首詩,不難發現周讀先生的詩常引用史籍故事,引經據典,可知先生飽讀四書五經對史料亦有鑽研,可惜先生因生活遷至嘉義,不然應該可以想見先生與同窗好友王慶雲在蕃薯厝的詩詞交流,相信會激起更強烈的創作火花。


◎六、夫子詩人─洪天賜(1913─1977年)
洪天賜,字達人,出生於民國初年西元1913年,雲林縣水林鄉蕃薯厝人,曾於文正國小教書後搬至雲林縣口湖鄉在文光國小教書,定居雲林縣口湖鄉,幼年刻苦勤學,入口湖宿儒李西端先生「求得軒」書齋習詩文。甫弱冠,與曾人傑、邱水謨、黃篆等人共組「鄉勵吟社」,為創設七子之一,西元1968年雲林縣詩人聯吟會成立後,擔任常務監事。1965年,洪氏續絃,鄉勵吟社社友以〈續絃〉為擊缽課題祝賀之。畢生宏揚詩教,其詩平穩,多為擊缽之作,以抒懷和寫景為主,作品散見各詩刊,如《詩文之友》,約有 200首,並無出版詩輯。

洪天賜〈香妃〉《詩文之友》2卷4期1954年4月1日
後宮寵愛視同囚,氣馥如蘭未許逑。
正義難忘亡族恨,盡忠常念報夫仇。
白綾喪命芳名在,紅粉輕生懿德優。
受死不堪長受辱,馨飄巾幗足千秋。
該首是「鄉勵吟社」第八期的徵詩,由賈景德及林述三擔任左右詞宗。刊在《詩文之友》。

洪天賜〈村夫子〉《詩文之友》12卷3期1960年4月1日
青氈坐破老吟身,苜蓿盤餐不厭貧。
暗授偷傳純國粹,先生就是漢功臣。
該詩表達當時日據時期,生活困苦,台灣人受教育不易,私塾村夫子對於傳統教育文化的延續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洪天賜〈笨港懷古〉《詩文之友》28卷 1期1968年5月1日
燦林拓土闢台灣,首在汾津近海邊。
浦口未分南北港,碼頭常渡去來船。
瀾安聖母香煙盛,寨紮顏公史蹟傳。
八卦樓臺留韻事,物華天寶話當年。

這首詩創作時期係作者於順天宮媽祖廟民國54年重建落成後所創,從該詩刊登時期為農曆四月初,往前推算時間應為作者為農曆三月媽祖誕辰季許多香客來進香時所創作,並將水林前地名水燦林與顏思齊的開拓歷史故事運用在詩裡頭,緬懷早期古笨港時期的事蹟。


◎七、民代詩人─洪丁壬(1913─1972年)
洪丁壬先生,生於民國2年,雲林縣水林鄉土厝村人。早年喪父又逢家貧,幸丁壬稟賦聰穎,小學、中學均以優異成績畢業,是可造之材,為鄉人所讚賞。因此,得到水林「甘蔗大王」紀長之子,紀聯東、紀春松、紀德立的資助,負笈東瀛,學成返台。光復後,洪丁壬投入公職選舉,於民國三十九年當選水林鄉民代表會主席。民國四十二年當選雲林縣議員,並由國民黨提名獲選為第二屆副議長及第三、四、五屆縣議員,丁壬均以高票當選。並兼任國民黨雲林縣黨部三屆委員,兵役協會主任委員,縣警民協會委員,義警大隊督導等公職。襄助雲林縣政,不遺餘力。民國53年,獲國民黨提名,競選水林鄉長,獲選為第五屆鄉長至民國61年逝世,從政共長達25年以上之久。也因公務繁忙因此詩作並不多見,〈斗六懷古〉《雲林文獻》創刊號,頁120。算是先生代表作,文中會提到洪丁壬,乃因其在蕃薯厝順天宮媽祖廟曾敬獻匾額答謝,現今仍於廟內可見,至於是否為早期蕃薯厝當地洪姓子孫遷移向外發展,則仍有待向蕃薯厝洪氏宗親會考究。


◎本文撰寫動機:
首先再次感謝葉美玲老師,水林地區文學發展研究論文的極大貢獻,讓許多可能將要失傳的前人資料及作品得以再次重現後人,不至於淹沒於漫漫的歷史洪流中,並且為水林地區為數不多的文獻資料,再得以增補其重要資料。本文有感於民國百年時刻,各大宮廟神明慶典無不特別舉辦慶祝活動,而蕃薯厝既是早期開發已久的古村庄,在數百年的歲月定有累積其豐富的文化,許多外人稱蕃薯厝地區算是文風鼎盛,想必有其許多文化先賢人等在這塊土地努力貢獻過,也因此吸引本文持續注意,聖母靈感給予本人一條線索,讓本人得以將早期先賢的作品給予彙整記錄,希望能藉此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再造水林地區文藝復興盛況,尤其傳統詩學,其平仄對丈必須以台語發音才念得通,不但可以持續推廣本土語言,又可宏揚國粹傳承漢學文化,一舉數得。古人有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詩可以延續作者的精神及所欲表達的情意,詩可以流傳上百年上千年,中國帝王何其多,然而知者有幾人,反觀大多比較記得詩人如李白、杜甫等。本文欣逢聖母誕辰,遂將相關早期先賢作品整理收集之,亦讓後世得以明瞭本身所在的鄉土文化,及一些屬於台灣的有名詩人事蹟,也希望能為傳統文學加入新世代的動力,源源不絕,謹此詩文集恭祝蕃薯寮媽聖誕千秋,民國百年文風再顯。

蕃薯囝文史紀錄—吳仰哲彙編民國百年桐月敬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