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火馬與面桶炮 |
||
•謝火馬與面桶炮 資料引述水林蕃薯社區發展協會甲午年慶元宵蕃薯寮媽文化祭活動提供謝火馬簡介 ![]() 該活動係由清朝中葉嘉慶年間開始流傳,當時對瘟疫蔓延的控制,都藉由宗教信仰,祈求神明指派兵馬前往執行,因為古時候的交通工具都以馬匹代步,故以紙紮成馬匹來代表,而且燃燒容易,經過不斷改良成炮台或炮車等各種造型,支架講究固定,以後還可以重複使用,後來流傳到各地,演變成當地的文化特色。 火馬通常會準備三匹以上,原為蕃薯厝洪氏三大房(指一六六八年移居來台族親)為主,後來旅居外地的子弟也提供;惟已失傳很久了,幾乎被遺忘,茲將百年傳統在地文化再呈現傳承,不盡令人思古幽情。 •科儀 相傳起初於遶境第三天晚上才有射火馬(又稱放火馬或謝火馬),後來贊助酬謝者年年增加,演變為三天遶境皆有之;施放前將火馬迎請入廟,由庄民持香拜天地向媽祖來祈福,之後再移到廟埕施放(引信處約於火馬後兩腿上方),感謝媽祖庇佑並將災禍送走。 註記:(射火馬)失傳至少半世紀,憑記憶約於一九六五年宮廟重建後逐漸消失,重建前廟埕是泥土,尚未鋪設水泥之前最盛行,可能因編織火馬支架師傅失傳,也可能之後有各式各樣的高空煙火、沖天炮取代而沒落。 而今水林蕃薯厝謝火馬活動於(2013年民國一零二年歲次癸巳年)蕃薯寮媽文化祭慶元宵三日活動中於農曆正月十七日再現施放一隻火馬,喚起老一輩當時小時候的回憶,係蕃薯寮媽虔誠信徒亦為順天宮將軍會成員洪誌原與洪國量先生,耐心訪談地方耆老重拾記憶,四處尋找竹編師傅,籌資製作,令全國蕃薯寮媽信眾感動萬分。而於(民國一零三年歲次甲午年)農曆正月十七日蕃薯寮媽第三日夜巡遶境前在全場萬人齊聲倒數中,由當地出身傑出長官及雲林縣與會貴賓代表一同施放三隻火馬起馬炮,場面壯觀、震撼人心,未來亦可能經由各地信徒贊助增加火馬施放的數量。 •面桶炮(臉盆炮) ![]() 今隨時代演進,蕃薯寮媽文化祭活動愈來愈多元也愈來愈熱鬧,現今順天宮遶境神轎已比較不適合施放面桶炮,故亦已中斷數十年之久,在今傳統民俗文化保存及傳承思潮下,於甲午年亦有部分人士倡議,在順天宮吳劉王公的輦轎施放面桶炮,恢復傳承四五年級中生代曾流傳一段期間的蕃薯寮媽文化祭特色之一。 |